摘下口罩,脱去防护服,他们,仍是老一辈眼里的“孩子”。
在抗“疫”路上,许多“80”后“90”勇挑重担,在ICU(重症监护病房),里边住的简直都是他们爸爸妈妈辈、祖爸爸妈妈辈的患者。这群年轻人,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他们,姚雪女便是其中之一。
说起在武汉52个日夜,有严重,有艰苦,也有生长,但这个1988年生的女孩却说“从来就没哭”,或许她让自己成为武汉ICU里的光,告知人们,年轻一代现已长成了栋梁。
脱套防护服得花一二十分钟
姚雪女是慈溪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,2月9日清晨看到手机上的未接电话,拨打回去才知道,当天,她和搭档们将赴武汉。
“前期报过名,做好了随时出征的预备,所以当天就简略地整理了一下行李,出发了。”姚雪女说得好像挺轻松,而实际上这是适当严重的24小时,10日清晨,姚雪女一行抵达武汉。由于宁波援助力气的到来,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当天就要新组成一个重症办理病区,估计收治50名重症患者。
“晚上就要备战!”领队一声令下,2月10日,姚雪女和搭档们只歇息了两三个小时,就开端了转移行李、观赏了解病区,承受阻隔防护的训练辅导。“接下来的一段时刻,咱们都在操练防护。”
许多人会认为,作为医护人员,穿件防护服、洗个手是再简略的不过的作业。实际上,到了武汉,在ICU,你会发现,这远远没有幻想中简略。
这儿需求从脚底到头发的防护:她们需求穿上五层厚的防护服、戴上三层手套和两层口罩,得想办法让护目镜不起雾,单单是把防护服穿上去,就得花上10分钟时刻。而脱防护服就更麻烦了,从污染区出来需求通过四道门,每一道门脱一层,每一步都要消毒。“咱们在网上看到有些防护服穿脱的视频,看上去挺轻松,其实这只是是为了让后方的家人定心,真实在医院里脱掉一件防护服,需求15分钟-20分钟,要确保每一个环节的严丝密缝,才或许正真的确保团体的安全。”姚雪女说。
这种“安全”,更多的是出于对搭档、对患者、对整个环境的保证。“10日一下午,咱们操练了不下20次的防护服穿脱,带来的实验衣练得很皱了,但咱们都想着,假如我只需某一环节没做好,所有人的尽力都会前功尽弃。”
三层的手套里是湿透起皱的手指,常常发麻,三天后,由于过度消毒,开端起皮。这发麻和起皮的手指,需求尽力去探索患者的静脉施行打针。
病房口的暂时“护理站”
在新冠肺炎医治一线,尤其是重症区,这儿的故事总比其他地方伤感一些,作为重症护理人员,姚雪女支付的也更多一些。
医护人员习气用床号来称号患者,实际上这并不是冷若冰霜的数字,而是为了更好定位。“第一次看到‘41床’时,白叟呼吸短促、小腹膨隆显着,高度置疑尿潴留。”这是姚雪女接纳的第一个状况特别严重的患者,41床房间坐落走廊止境,离护理站有二十几米,为了在患者需求时能赶快得到回应,姚雪女干脆在41床门口办起了公。“我是个急性子的人,但在病区走路速度不能太快,由于一快或许会发生气溶胶。”姚雪女说,晚上许多患者都歇息了,41床患者会常常打铃呼叫。从护理站走到41床至少得花个半分钟,在病房门口作业,能随叫随到,削减铃声对其他患者的打扰。
所以,“41床”似乎能透地门缝看到一道光:有一位白衣天使,时而进出病房送药、检查,时而坐在房门口的排凳上研讨病况,她的身边总是放着一辆医治车,里边各种药品、除颤仪等抢救器械随时待命……
“这儿的患者,除了需求专业的护理外,更需求心思安慰。”姚雪女发现,在这样一个常常会有人脱离的重症病房,充溢活力的医护人员除了给患者根底医治协助外,还给了他们对生命的巴望、与病魔奋斗的勇气。
“我记住43床有位阿姨,特别焦虑,住院时她总是说‘为什么是我’?当他人出院时她会叹惜‘为什么不是我’?由于迟迟不能出院,她又会说‘我比他们住得久,为什么还不能出院’?甚至在一个多月后她真的能出院了,还在忧虑‘我真的没事了吗’?”姚雪女说,关于这个患者,每一位医护人员都习气陪她谈天、听她啰嗦,与她共享。“咱们一来到病房,阿姨看到的不再是身边患病的火伴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,焦虑感会有所削减。”当患者们短少生活用品时,宁波医疗队带去的梳子、卫生纸、毛巾、牙膏牙刷成了他们的保证用品;而宁波的麻花、桃酥成了这个病区患者的福利。
“患者看到咱们,心里是欢欣的。咱们也会有一种被需求的充实感,这也让咱们理解,不单单是家人要求咱们,这个社会更要求咱们。”比及43床的阿姨出院,姚雪女总算松了口气,“接下来她还会通过14天的阻隔,期望往后她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作业,跳舞、歌唱、为家人煮饭洗衣……”
她和患者是相互的“光”
假如说前两位患者是姚雪女“事务课”的话,那么13床患者便是她的“心思课”,让她生长。“正常人在一般空气下的血氧保和度能到达95%以上,而这个患者进舱时在纯氧环境下,血氧的饱和度只要20%,可以说现已处在逝世边际。”姚雪女说,护理这个患者的阅历,好像与时刻赛跑、与自己竞赛。
13床患者是从外院转入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房的,除了生命体征单薄,她已满口腔溃汤、处处压疮,一天液体输入量到达2000毫升,但小便量仅有100毫升。
首要的是翻开深静脉,并建立暂时血透管道。“血透选用的是一种不常用的抗凝办法,我怕自己不熟练。”姚雪女是一个凡事要做好充分预备的人,为此她趁歇息时刻与宁波的搭档取得联系,一方面学习抗凝方法的不同点,另一方面自己检查医书、上网学习。“光笔记就做了三四页。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。
一边是接连24小时的吸呼机操作,一边是血透,在此进程中除了做好生命体征的办理还要每两个小时抽一次血气,并依据血气陈述随时调整各类参数,其间还要为患者翻身、拍背、处理大小便……好在,通过前期充分预备,在独立完结第一次的血透上下机操作后,姚雪女已胸中有数:“你们定心,交给我没问题!”3月31日,姚雪女回甬前,光谷院区成功将好转的“13床”移交给了其他院区。
姚雪女说,“13床”是她在武汉作业强度最大但也是让她充溢斗志的患者,每天,她和“13床”都在跟死神抢时刻,她们是相互的光,相互照亮、相互支持,这也让姚雪女感到自己真实长大了:“医护是一个不断完善地进程,等回到自己的ICU,我一定要更好地学习,提高自己技术,更好的为患者服务。”
修改:张璟璟